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 > 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

时间:2025-02-10 18:59:35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15篇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15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红楼梦》读后感1

月暗夜深,星子泛点点微光。远有大观园,蓦见红楼影。

——题记

我倚在暗金漆红木椅上,眼波微动。玻璃桌上平摊着一本书,那书名人人皆知、耳熟能详。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其中的确饱含辛酸泪,但我不觉得满纸荒唐。仿佛云雾缭绕,我感触极深,沉沉睡去。烟气倏忽泛黄,渐渐晕成一张泛黄的相片……

黛初醒

初现好像有神力——我于现在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来说如一缕风,而不是他们的同类,虽有触感,却悄无声息。

怀望街那头,墨色石阶旁,荡一湖春水。素衫的清秀少女被侍女搀扶着上了岸。略显稚嫩的面颊上,竟多了一丝与年纪不相符的、抹不开的愁容。蓦然回首,黯淡的双眸深不见底,像在微微酝酿……

黛玉,谁都不知道,可我知道,你在思念远去的故乡……

钗头凤

我飘渺着随在黛玉身后进了大观园,拜见了众多姐妹婶娘,尔后王夫人来了。我从头到脚细细打量着她,不知心底怎的生成一股厌恶——我不待见她。浑身上下都摆出阔气的样子,脂脸上堆起笑容,那副笑容说多假有多假。她拉起黛玉的纤手,抹了一把泪,言语间尽是惋惜,我张了张嘴,无声地喊道:“黛玉……她……”她还是少接触为好。可黛玉毕竟是不谙世事的少女……这之后,王熙凤一步步露出尖牙利爪,这个心狠手辣的女人居然不怕缺德事做多了不会有好下场吗?那毕竟是好几只亡魂。

之后的诗社成立,生涩的太极图诗题,只有你,薛宝钗,端庄持重、淡漠自律,是一朵艳冠群芳的牡丹,是最典型的封建淑女。我徘徊于大观园许久,有时会呆呆地望着你读诗作赋,却愣是没读懂这人。像镜中花,似水中月,竟猜不透你的心思。直到夜已深,风已静,花已眠,人不寐。我无心睡去,才探入宝钗心境,却瞥见那牡丹丛中有一点幽兰。似如梦初醒……这才明白。

你才是那个怅望夜空、寂寞肠断的人。

应叹息

我在贾府待了有多久?一年,两年,还是更久?

宝黛的爱情,是我看过朝暮之后,红颜憔悴的花落人亡。依稀间,也曾看见那白鹤过寒塘的孤影,黛玉葬花时,那残月之冷清。那瞬息的繁华与一时的快乐,也验证了“盛宴必散”的俗语。原应叹息,这或许是曹雪芹最叹惘的……

终有一天,我亦离开了。身后是人去楼空的大观园,曾经的奢华在一夕间灰飞烟灭,白茫茫的大地,不知为何那么干净。

我如梦初醒,翻阅着书籍,一下子全部看透,全部弄清。

一沓黄纸,几点青墨,成就的是一场红楼秋梦。

《红楼梦》读后感2

读完《红楼梦》,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一种酸酸的感觉蔓延在我的心头,正如书中所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以林黛玉与贾宝玉的悲剧爱情为主线,以贾府的兴衰成败为背景,批判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同时也赞颂了那些反抗者。

在《红楼梦》中,曹公倾尽心力,呕心沥血塑造的一个人物就是林黛玉,而为了描绘林黛玉的悲剧人生,曹公一开始就把她的身世写得奇绝妙绝,特意想出了一个“还泪”之说,因为林黛玉是带着宿命、宿根而来到人世间的,这也为她的悲剧作了铺垫。一开始了解黛玉,是出自其师贾雨村之口:“这女学生读至凡书中有‘敏’字,皆念作‘密’字……怪道我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近日女子相同……”而后又通过王煕凤的口来描述: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老天赐给宝钗是杨贵妃式的妩媚,却赐给黛玉西施式的清瘦之美,也怪不得宝玉取名为“颦颦”了。而黛玉最令人羡慕的就是她自幼聪明清秀,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最擅长的就是诗文词赋,在大观园女儿园里无不常常艺压群芳,他人“苦思冥想”,她却是“一探而就。”但她生性孤傲,多悉善感,因为她自幼孤苦伶仃,所以她丝毫不受贾府热闹景象的影响,成天郁郁寡欢,又因体弱多病,只有宝玉和她有着共同的志趣与理想,但是这一爱情又被以贾母为首的封建集团所扼杀,而黛玉的悲剧也就此达到了巅峰。怪不得这位百合似的薄命女说道:“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无尽头,何处有香丘……尔今死去侬假葬,未卜侬身何月丧?侬令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除了林黛玉,薛宝钗也是可悲之人,虽然她容貌美丽、温婉动人、举止贤淑、恪守妇德,但深深被封建思想所毒害,为了保持形象,即使悲痛欲绝,却还安慰别人,说些大义的话,认为这才是妇德,其实她才是可悲的人,她像一个没有思想的木偶,到最后也麻木着,她的一生都是别人安排的,什么“金玉良缘”,只不过是迷信罢了!而她也从没有想过反抗,更没想得到自由,这么一个循规蹈矩的人,也是可悲的。

《红楼梦》,把最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往往动人心弦: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

《红楼梦》读后感3

第五十九回,贾府刚过完元宵,家中大主皆为送灵离府,只留下几个闲人在家,各类仆人也散漫了起来。

宝钗的丫鬟莺儿和藕官趁着春意,采柳条,编柳篮,一路沿着柳叶渚收花笑颜,正好与另一个丫鬟春燕相逢,一群人在桥上打闹着,好不巧,春燕的娘与姨妈见这几人好不快活,还折花编柳,又加上之前跟藕官有了过节,争论几句,又“那婆子本是愚夯之辈,兼之年迈昏眊,唯利是图,一概情面不管,正心疼肝断,无计可施”只得欧打亲女春燕以消气,春燕那里肯受,一来二去,众人死去活来的,直到平儿到场,一切才罢了。

细看下来,这几回的老婆子也太讨人嫌了些,克扣姑娘的月钱,打小报告给赵姨娘,挑拨离间,生怕事情不够多似的。反观姑娘,藕官的重情重义,平儿的明理通明,春燕的善良单纯,莺儿的活力四射,难道这本书全是这般正反分明吗?

确实是的(除了刘姥姥和个别),曹老师似乎在本书对这一个个千姿百态的小姐姐们倾注了太多的感情,同样的,对老婆子却不留半分情面,跟凤姐抄家的王善保的丑恶嘴脸,赵姨娘的唯利是图。

怨不得宝玉说:“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的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的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的了;再老了,更变的不是颗珠子,竟是鱼眼睛了。分明一个人,怎么变出三样来!'这话虽是混账话想起来真不错。

所有的姑娘最后都会变成婆娘,一切的婆子之前都是个姐姐,这些都只在个少年心性吧,现代的小姐姐不也有天天纸醉金迷的迷路人,菜市场的老阿姨也可以天天诗意真我。就像曹老师在书中强调的,都道是金玉良缘,俺置年木石前盟。管他生活七零八碎,鸡毛蒜皮,我要率真自我。

可惜,成人的世界就是这样,那么的现实,那么的真实,凡事都要有个有优先级,像《小王子 ……此处隐藏8969个字……贾家这样一个重血统讲权位的家族娶媳妇的规范的,况且宁国府贾蓉已是三代单传,婚姻岂能儿戏?

仅凭美貌绝伦,“形容似黛玉若宝钗,但无黛玉之病体,可比宝钗婀娜”也是万万不可能再宁国府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重要人物的。而她却是“上能尊敬长辈,下能亲近下人,四处周全的圆圆满满,深得贾母等人的欢心”。

在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中,作者大写特写了秦可卿的葬礼,透过庞大的场面和慎微的细节的浓妆淡抹,以及她所用的“原系义忠亲王老千岁要的”棺木,表现其身份的不一般。诸如此类之繁华,并非贾蓉媳妇一角所能承担。

再看其闺房,“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的宝镜,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伤过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昌公主含章殿下卧的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得联珠帐”,曹翁用极力夸张的描写展现可卿的尊贵、奢华,种种诸如此类的刻画,可以肯定她绝非仅仅是养生堂弃婴。

《红楼梦》中史湘云有句诗云“双悬日月照乾坤”,刘心武老师认为,这句话暗合当时的政治局势,秦可卿的人物原型极可能是康熙朝废太子“义忠亲王老千岁”的女儿。

这样一位长得袅娜纤巧、性情风流的奇女子,哪里去寻?很多人唾弃秦可卿,最不齿的便是她与公公那见不得人的爬灰。旁人歪解红楼,给秦可卿出墙的红杏提供了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窃以为,根本无需理由,像秦可卿这样一位奇女子,婀娜多姿的形态下一定隐藏着一颗忧伤彷徨的心,是那么的迷人和令人爱怜。她多情的外表下暗藏这无助的彷徨,更令人心碎,被绚丽包裹的情伤,比暗淡之伤,更令人感动。

她得聪慧才智,她的温柔平和,她得怜贫惜贱,十二金钗中独她一人,大观园里也独她一个!女人命苦在于天妒红颜,一个痛苦的人的背后,一定经历过阳光的背面所折射下得阴影,可以想象到命运在这个多情的可人儿

身上留下的一道道印记。今天人群里又有几个人能与秦可卿匹敌?红脂银粉的背后是一颗空荡荡的心,宝马别墅的背后仍然是一颗孤寂高傲冷漠的内心。

乱花渐欲迷人眼,纷乱的世间里越来越多的女人迷失着自己。

《红楼梦》读后感14

曹雪芹的终身是悲惨剧的,晴雯亦然。晴雯给我最大的感触便是:她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凭仗理性活着的人。她既不是一件礼品也不是一件东西。她有血有肉,不肯被人区别对待。即便她身份卑微,在贵寓也不过是个下人的身份,但她所做的种种举动却在标明,她的心里并没有视自己为下人,她的每一次从容不迫都让人对她越加敬服。

在她的行为中似有一种风骨在的,恰似文人。她的骨子里淌的是反奴性的血。简而言之,《红楼梦》中的每一个人都有曹雪芹的心绪,宝黛的百般无奈,荣国府的兴衰荣败,而晴雯这反奴性而招惹的是是非非的悲惨剧形象,正是在暗喻自己在面临封建实力时也曾有过抵挡,然结局也相同苍凉,故著晴雯一角聊表余志。

研讨红学的学者们一向分为两派并苦苦争辩,一为“喜晴派”,一为“厌晴派”。当我看到宝玉私见晴雯,晴雯剪去指甲赠与宝玉并说下那一席话后当夜死去的那一段时,一会儿就站在了“喜晴派”中。由于我注意到一

个细节——晴雯剪指甲。一方面,晴雯作为下人,是需求常常做粗活的,所以下人通常是不被答应留指甲的,另一方面,长指甲在古代是被王爷娘娘之类的身份显赫的人用以夸耀身份尊贵的。

而晴雯作为一个下人,她的指甲则显示了她的抵挡精力。且“身体发肤,授之父母”,晴雯的指甲送给了身份显赫的宝玉,也提醒了她的抵挡精力。无疑,晴雯的终身尽管崎岖且时间短,然而其“真性情的人”的身份,必定是《红楼梦》最光芒也最漆黑的一笔。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部红楼,每个人都是一段传奇,或跌宕起伏,或平平淡淡。”我倒觉得:“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晴雯,或温柔,或怪癖,或妩媚动人,”晴雯,你虽死在书里却入了我的梦里,活在了我的心里。

有时真的分不清实际与幻景,到底是我入了书里,仍是晴雯活在了我的梦里?如果是我入了书,我倒甘愿活在书中的国际里,说着晴雯的故事,流着观者的泪,不甚欢欣,不甚爽快。

一曲离愁,道不尽儿女情长,原以为韶光未老,不曾想流年最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怎么办物是人非事事休,臆想当年,却只道其时是寻常。绛珠之所以美,由于还有神瑛,他对社会制度的恨,对宦途经济的恨,对一切女儿的爱,都是绛珠愿意为他美的原因,所以把终身的泪都给他,仅仅尘俗的牵绊让他们失掉里永久在一起的时机,只要存亡两相望了。

《红楼梦》读后感15

《红楼梦》,一篇流传于世的动人奇缘,一场璞玉与仙草的奇妙邂逅,一支玉与锁的爱世奇歌。

低吟着《枉凝眉》,我仿佛又回到了红楼之中。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看见一个花容月貌的女子独自挽着锄头,漫步在花瓣飘零的桃花园中,走至一棵桃树下,风吹,花落,她看着那满院的残花落瓣,轻轻地捧起,放在丝质的手绢中,小心翼翼地包裹好,流着泪将它埋进无尽的“深渊”中,向那冰冷的泥土诉说着哀伤。黛玉葬的是什么花?她坐在凉亭内,回想起过去的点点滴滴,心中升的忧伤如那飘零的桃花,永远挥不去,抹不尽。无言的相思泪滑过面庞,望着那缥缈的天空,无边无尽,无声无息的风吹着多多白云,划过那有情亦无情的天空。那双宿双飞的比翼鸟自由自在地飞翔。而自己却像一只金丝雀一样被锁在这冰冷的金笼中。寄人篱下,无法言出心中的忧,叹出心中的悲,道出心中的伤,她的一生是何等的凄凉,“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水中月,镜中花”

花凋残了,月还是依旧阴晴圆缺,切不会因为花的凋残而绽放不出那皎洁的光。

“美玉无暇”——贾宝玉。他,本是女娲补天时剩下的一颗顽石,被弃在了大荒山无稽崖青梗峰下,却偏偏又通了灵性,成了人,有了感觉,有了情义,有了灵魂,享受到了人间诸诸美好,也吃尽了人世间的种种苦难。他是封建家长眼中的叛逆者,史湘云眼中的“爱哥哥”,绛珠仙草眼中的神瑛侍者,黛玉唯一永远的知己,他对黛玉“溺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宝玉放荡不羁,鄙视世俗,不束缚于封建礼教,不拜倒于功名利禄。他随心所欲,向往自由,想做一个无拘无束的小鸟,在蓝天中自由翱翔。

化看世间事,愁断肠,离人泪,哀多伤;笑看世间事,君王殇,红颜泪,洒天下,世人常叹:“笑看世间痴人万千,怎叫得一个“痴”字?

漫溯古今,曹雪芹写《红楼梦》,无不在于批判。批判抑制人思想的封建王朝,批判腐败黑暗的封建社会,批判束缚人自由的无情统治者。他,向往自由,向往美丽,向往一切美好的事物,只叹“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从红楼中走出来,从那个压抑封建的社会阴影中逃脱出来,不禁感叹自己生活的时代是多么的自由,多么的美好!今天的努力就能决定明天的结果,而不是天生注定身份的尊贵与低贱,也不是生死就在于别人的一句话。想着想着,我越发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向往自由,发奋努力,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找到属于自己的活法。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